六千个晨昏(123)

作者:姑娘别哭 阅读记录

“朱兰…马爷爷说她年轻时候喜欢我父亲。”

“什么?”梁暮对此有点震惊。

“说那时他们都还没有结婚, 朱兰在米店遇到我父亲,对他一见钟情。”

故事不长。

朱兰多方打听知道了去买米的小伙子是清衣巷老书店的大儿子,就择了个良日上门。那时书店刚从印刷局重新分出来私有,生意很差,所以张家人日子很是清贫。

但朱兰实在是爱慕那修书男子的脾性和美貌,日日来书店,可张晨星父亲不为所动,而是心系同巷那读了很多书的女子。

最后朱兰含恨嫁给了张家老二,也因此对张晨星父母怀恨在心。

“朱兰从前什么样我不知道,但现在的嘴脸,的确是配不上爸爸。”梁暮说道:“她太不知好歹。但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她不喜欢你,还要偷爸爸的手炉。”

“说是还有好多事,但我不清楚了。”

“都是过去的事了。”

两个人驱车到了梁暮办公室,里面竟坐了十几号张晨星熟悉的人,都是清衣巷的街坊们。梁暮甚至费了好大力气把马爷爷、马奶奶接出了疗养院。

一向低调的梁暮搞了一场小型观影会。

周茉端坐在小马扎上挑剔道:“能看出租不起电影了。”

大家哄堂大笑。

梁暮有点抱歉地解释道:“这是送给大家的礼物,我本想租一个观影厅,但是询了一下价位,太贵了。请大家屈尊在此,看完了再请各位主演们吃个饭。”

“什么标准?”

“贵的。”

“那不用,去我面馆,我请。”面馆老板主动提议看完了去他店里吃饭,大家欣然允诺。

晚上七点五十五分,温阿姨给梁暮发了条消息,问他:“紧张吗?”

“紧张。”

“别怕,今天收视率肯定不高,毕竟是夹了其他纪录片的塞。但未来怎么样,交给天命呗!”

“好。谢谢。”

梁暮其实是激动的。

这种感觉不亚于考上百里挑一的儿童合唱团、不亚于获得摄影大奖、毕业作品被展览,在他有限的生命里,难得有这样的瞬间,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大台播出。

这种感觉又像临刑,那铡刀还未落,也不知一刀能不能死透。

“快开始了。”马爷爷说:“不知道咱们清衣巷在镜头里什么样?”

“那肯定很美啊!”周茉说:“梁暮虽然人一般,但他有才华啊!”这个时候不忘贬低梁暮一句,大家又笑了。

电视播出第一个画面,又齐齐安静下来。

是祖祖辈辈生活的清衣巷,镜头从古城的车流开始,在车水马龙中拐进了安静的清衣巷。

那是一个黄昏,夕阳铺在巷子里,石板路被染上金黄。跟随自行车一路向前,最终定格在老书店。

《清衣巷志》。

开篇是巷子里面馆的热气、老人在树下读书、阿姨抱着琵琶唱曲、孩子们跑进书店、杂货铺的小东家挥着扇子、姑娘说着吴侬软语。

在一千四百年前,因水灾逃难至古城的人,在高处盖了几处房子避难,文人呼朋引伴有了清衣巷、船人群出群入有了蓑衣巷,千百年来,没变过。

巷子里种的花、种的树、陈列也有讲究。清衣巷的老书店里满是藏书、古董铺子里尽是古人趁手的老物件、面馆里是古城人最爱的那碗浇头;蓑???衣巷里的鱼铺每天下午两点的鲜鱼最肥美、雨具店里的雨披和雨鞋外地很难找出仿版,那手作的油纸伞画着孤本的画;良子巷里藏着制衣铺子、小饭庄、酒窖。

镜头闪回、切换、远近得宜,那悠长的嗓音一出,就把人带到魂牵梦绕的江南,雾气氤氲、如诗如画。

大家看得很安静。

这样的风景每天都见,可当在屏幕上看到,又是不一样的观感。清衣巷的根儿在哪里、古城的魂在哪里,第一集 讲透了,他们看痴了。

当看到文化顾问“张晨星”的时候,大家鼓起了掌。署名的事梁暮没跟张晨星商量,《清衣巷志》是张晨星一字一句读给他的,很多文史内容勘误是张晨星做的,包括很多习俗和语言,也是她教练的。

也有其他人在看,此时在邻里群里表达喜欢:

“从此以后别人问咱们家住哪里?清衣巷!”

“清衣巷在哪?电视上看去!”

“真好看,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形容。”

也有人觉得可惜:“要拆了呢!”

梁暮安静听着大家的议论,他头脑里想的是:那个落叶的镜头有点失真。别人在庆祝,他已经在反思。或许这就是梁暮。

但无论怎样,这一天大家都很开心,又浩浩荡荡去了清衣巷的面馆。

马爷爷和马奶奶已经很久没回来,刚一进巷子,老人竟激动地抹起了眼泪。周茉在一边也跟着难受,小声劝着:“我们跟南风叔叔说了,如果短时间内不接到广州去,那就跟养老院打好招呼,以后没事儿我们就接你们回巷子里来。”

同类小说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