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海风暴:郑成功与大明王朝(出书版)(46)

作者:日]陈舜臣 阅读记录

郑成功搜遍了全岛却一无所获,便下令将软禁中的施琅之父施大宣、其弟施显、施贵提出牢狱。

“福松……”林统云见事态不对,唤郑成功幼名道,“你不会是想处死施琅家人吧?”

“施琅造反,其家族自当同罪。”

“曾德其罪当诛,施琅不过是秉公办事。你此次的应对有些不妥。”

“妥当与否,我自有见教。”

“你心知肚明便好,我只是担忧你会拿施琅家人问罪……”

“无需担心,罪将家人已全部伏诛。”

“难、难道你……”

“我已将他们问斩。”

“何至于此,何至于此啊!”

“我知不妥,但一切当以大局为重。我主帅之权威,绝不能因此事受损!我年纪尚轻,要统率这二十万众,必须要恩威并施!统太郎,这点你应该能理解……”郑成功的解释里,竟夹杂了一丝颤抖。

“福松啊,福松……”林统云再唤对方乳名,“我从未质疑过你的主帅权威,但掌兵最忌讳的是军心向背!你说要恩威并施,我赞同。然‘威’并非是威吓!威吓能镇住的只是鼠辈,强者何惧威吓?而你最要警惕的恰恰是强者的‘向背’!”

郑成功反驳道:“错!掌兵之将最忌讳的是附和!即便是鼠辈,若群起反叛,也有颠覆之力!即便是强者,只要正直谦逊,便不可能有反心!”

统率二十万大军对年轻的郑成功而言是何等负担,林统云怎会不知?暴政在某些场合上的确是一剂猛药,但无辜的施琅家人惨遭株连,的确太过残酷。

“亡羊补牢,为时已晚,但我还是要说。福松,你此次大错特错。”

“说说你的道理。”郑成功不以为然道。

“你害了施琅一家,就彻底断绝了施琅回归的可能。”

“即便他回归请罪,我也必不相饶。”

“施琅乃奇才,我军失施琅,如失去一臂。”

“奇才又如何,为顾全大局,他该死。”

“只怕不仅是失去一臂这样简单。施琅得知家人遇害,必然要报仇雪恨。清军水师羸弱,他若投了清军,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实力……”

此言一出,郑成功终于不反驳了。他无奈地合上眼,脑海里已是和施琅在海上对阵时的情景。施琅的海战实力毋庸置疑,和他为敌,自己又能有几分胜算?林统云说得对,他这次实属错了。

施琅罪无可恕,岂能因利益得失赦之!郑成功只能这样为自己的失策辩解,他逞强道:“要战便战,我何惧之有?”

林统云心生不妙:肃清施家,或许会给国姓爷成就大业埋下致命的隐患……

潜出厦门的施琅在安平上了岸,郑芝豹和反省中的郑鸿达就在此地。清军和郑家两股势力同时存在于此。施琅斟酌一番,先去造访了郑芝豹。

“末将并无谋反之心,只是国姓爷震怒未消,我若留在岛上,怕是不能活命。所以,只能出岛到贵处来避避风头。”

施琅解释了一通,郑芝豹表示理解:“成功有帅才,但年纪尚轻,脾气急躁。施将军选择避其锋芒是对的,尽管在安平歇息数日吧。”

“谢澄济伯收留,等到国姓爷息怒那日,还望澄济伯能替施琅美言几句……”

“那是自然,施将军且歇息,想必成功过几日便后悔了。”郑芝豹安慰道。

然而三日后,施琅一家遇害的噩耗传到了郑芝豹宅邸。施琅闻之心碎欲裂,暗发毒誓:郑成功,此仇不报,我誓不为人!

事到如今,施琅已无回头路;即便有,施琅眼下也只想走复仇之路。

“事已至此,施琅再多逗留,只怕会牵连阁下。恕施琅就此告辞!”

施琅向郑芝豹辞行后便离去了。他本就是泉州晋江人,在当地有颇多故交,不必犯险仰仗郑家人收留。既已决定和郑家不共戴天,投奔清军又如何?孑然一身的他已经没必要再隐姓埋名。

很快,施家灭门、施琅潜逃的消息传遍了福建。清军闻之大悦,坐等施琅前来投诚。这日,泉州巡抚张学圣得知施琅造访,亲自出门相迎:“施将军,张某终于把你盼到了!”这应对可谓礼贤下士。

张学圣趁热打铁,带施琅一起去福州拜见清军统率博洛。博洛见到施琅,同样笑面相迎:“施将军呀施将军,我何惧郑成功小儿,我等惧怕的是替郑军运筹帷幄的阁下!”

“大帅言重了。”施琅谦逊道。

“不必拘礼,你我虽各侍其主,却是在同一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‘战友’。既是战友,不妨趁此机会‘以战会友’!”博洛言罢,掀开了桌上的军事地图。

施琅起初还心存几分警惕,但他是“战神”,本就对行军布阵毫无抵抗力,见对方要聊战争,戒备便放下了七八分。

志趣相投的两人就此共同话题不知聊了多久,博洛对施琅的军事才能有了大概的认识,暗中咋舌:施琅果然是军事奇才,比传闻更胜几分。

比起施琅的才华,博洛更看重其对郑军的知根知底。毕竟,如今郑家水师的排兵布阵,大到船队整编,小到令旗信号,都是施琅亲手编制的。

“本帅这便递折子去朝廷,为施将军请官!本帅得施将军相助,如得雄师百万!”

博洛封施琅为“同安副将”。这已是博洛权限内能给施琅的最高待遇了。

“本帅人微言轻,只能给施将军安排‘副将’官职,但朝廷必然另有封赏,还请阁下委屈些时日。”博洛抱歉道。

施琅跪谢道:“大帅知遇之恩,施琅无以为报!只能粉身碎骨,誓灭郑军!”他并非效忠清廷,而是为报灭族之仇。

博洛大悦,向施琅保证朝廷至少会任命他为总兵。清军的军职按顺序分作提督、总兵、副将、参将、游击,总兵在现代已是师长级。

顺道一提,施琅此时刚至而立之年,比郑成功不过年长了三岁。

第20章 三十六洞

初秋已至,无尘庵周边的气候仍停留在仲夏,不绝于耳的蝉鸣反而更添了几分静谧。

隐居于无尘庵的程青湖老先生已过世,其子、画家程鸥波剃度出家。泉州沦陷,无尘庵所在的城北自然也不例外。清军逼迫泉州居民削发易服,反抗者死。在留发还是留头的抉择下,多数人自然选择削发留头,但还存在第三种选择——削发为僧。

自古以来,和尚就没有头发,自然没有削发编辫的可能。与其削发易服,程鸥波宁愿削发出家,燃灯古佛。

这日,重回泉州的林统云造访无尘庵。他已削发,只不过脑后发少,便只留了个半长不长的短辫。如今这种短辫随处可见,只因多数人刚归降清廷不久,脑后发量还不足以编长辫。

然而,林统云却是刻意留的短辫。他频繁在中日之间走动,在日本时,他必须以原国籍示人。届时,只要剪掉稍许短辫,置于头顶,稍做加工,便可化作日本武士的发型“月代头”,很是方便。

“厦门那边近来可有状况?”程鸥波低声问道。在清军的地盘上谈论郑成功占领的厦门岛,可得慎之又慎。

“唉,状况频发。”林统云叹道。

四月,施琅潜逃。五月,郑成功率兵攻打漳州南溪。

迄今为止,但凡是厦门岛主动出击对岸的,十之八九是为了掠取军资。此次也不例外。郑军大破漳州总兵的三千人部队,大肆劫掠了一番,六月便打道回府了。

“吃饱喝足,满意而归!”程鸥波肆无忌惮地大笑起来,根本不顾自己身处清军地盘。笑尽兴了,他环顾四周,叹道:“不知多久没这般畅快大笑了。”

“在学生看来,此战最大的收获并非粮草,而是‘二黄’。”林统云答道。所谓“二黄”,乃是黄兴、黄梧二将。此二人本是郑芝龙麾下的部将,清军入闽后,两人降清。此次郑军攻打漳州,二人再度归降,算是意外的收获。

上一篇:提瓦特的探究者 下一篇:返回列表

同类小说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