嫡兄万福+番外(183)

作者:南朝寺 阅读记录

魏家最初猜测的是秦贯忠曾经的好友叶执臣的女儿,毕竟秦贯忠私下里与东宫旧臣牵扯甚密,连邢兰东都知道,只是苦于抓不到秦贯忠的小辫子而已。

但当魏云策从京城带回探来的宫中秘密时,魏家对这个突然出现的秦家女的身份,就有了更让人不敢想象的猜测。

她不是秦家女,也未必是叶执臣的遗孤,而极有可能是自叶执臣之手,托付给秦贯忠秘密养大的先太子遗女,东宫的公主!

魏家猜到这里,一时间都未敢轻举妄动。

当然,魏家若是以此报给宫中,宫中派人来核实,若不是,魏家并不吃亏,若是,魏家必能得了皇帝嘉奖,魏家没什么损失。

但青州魏氏之所以是百年大族,凭的不是一两位帝王的偏爱,不是一两朝的荣光,而是在漫长的皇位更迭甚至改朝换代中,一直一直屹立不倒。

魏家就像一艘阔大的船,载着阖族人在浪涛中前行,这艘船不会在某一条航道上奋不顾身地走,而是要看这水中的波涛,在波涛翻涌中远远观望,留好后路,及时选择。

只有这样,不管水有多深,浪有多大,魏家总不会沉默,总是每个朝代每位皇帝治下,不可或缺的鼎盛世家。

这一次,魏家也做出了最有利于自身的选择。

首先便是魏云策止步会试,在拿到了会元之后,以病为托,没有继续殿试。

他没有殿试,不会被当今的皇帝钦点,日后若是皇位易主,魏云策算不得天子门生,不会受到波及,反而能顺顺利利为新皇所用。

若是皇上能一直稳坐皇位,那么魏云策过三年或者六年再应殿试,照样榜上有名。

同样的,魏家也选择不向朝廷举发公主可能就是秦家女一事,但也不同那些东宫旧臣一样闹事起事,而是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,悄然接近公主。

如果有朝一日,公主有重返皇城,甚至登基之时,必不会忘了魏家。

魏家做好了准备静观其变,事情却发展得比想象快得多。

肃正军起事,秦贯忠的嫡子暗中以银面覆面参战,各地陆陆续续开始起义不断,敏锐的魏家嗅到了天下大势的陡转,手段自然也不能停留在之前。

他们得让公主将魏家记得更深,在这一时上,还是魏云策提出了一计,既不将整个魏家在情形不明朗之时都牵扯进来,又你那个让公主对魏家心存亲近。

彼时魏云策的计策一出,魏成堂便觉极好。

眼下这会,事情越发按照魏家当初料想地进展,魏成堂几乎可以确定那就是公主。

他看了一眼魏云策伤势未愈的腿,“虽则受了些伤,只要能让公主将你记在心上,也算值得了。”

能让公主记在心上的不是受了什么伤,而是第一个倾心于她的人,第一个向她提亲的男人。

魏家早就料到秦贯忠不会答应这门亲事,公主的亲事秦贯忠何德何能做主?

但这并不妨碍公主会记住魏云策,这便是魏家以最小的代价,拿到“从龙之功”的伏笔!

香末静默无声地燃着淡雅的香气,魏云策在父亲的兴高采烈当中,笑意仍旧有些寡淡。

“魏家所思所行都做了,至于公主会不会记住,倒是无法确定之事。”

这话令魏成堂眉头微皱,“这样还能记不住?”

魏云策并没有回应这话,只是叫了小书童童安过来上茶。

童安方才听到了最后大老爷问公子的那句话,这会见公子不回答,大老爷越发疑惑地看着公子,虽然目光没有落在自己身上,但没来由地有点害怕。

这件事情说起来,实在有些曲折,童安也算跟在公子身边不少时候了,甚少见到公子所思所算的事办起来不顺的情形。

先是自家姑娘和表姑娘,突然跑到那位姑娘脸前,说公子因为一人与家中闹翻,原本定下要娶表姑娘,眼下却完全不在意了。

若是旁人听见这话,说不定暗自得意不已,但那位姑娘真真是木头,完全不懂男子的情意,反而觉得自己行径不妥,一连避了公子许多天。

公子并未因此急躁,也没有着急去那位姑娘脸前解释,甚至还自言自语地夸了姑娘一句,“妹妹长大了,本事也见长了,如此以后嫁入了旁人家中,可见不会受欺负,也好。”

一边说着,还一边还替姑娘挑选了几个联姻的家族,用红纸写下来,让他去给大老爷送去,请大老爷参详一番。

童安那会还替公子着急,心道那位姑娘胆小得不行,天天避着公子,什么时候才能成事?

而教习姑娘们临字的穆先生身体好了许多,很快就不用公子帮着代课了。

而公子比他可胸有成竹地多,不动声色地做好了安排,知道最后才告知了他。

同类小说推荐: